組織的生產率越高,它的競爭優(yōu)勢就越強,因為生產和服務的成本相對較低。更高的生產率并不意味著生產更多的產品,也可能是生產相同數量的產品需要更少的人或更少的資本或時間。一種衡量生產率的方法是單位產品的人工成本。生產率常常用來衡量已完成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也可用來衡量價值方面的投入產出比。
從國家層面上看,較高的生產率會導致更高的生活水平,正如某個國家較高的生產率將會導致支付公民較高的工資。不提高整個國家的生產率而只是提高國家的工資水平將會導致通貨膨脹,隨之而來的是商品價格的上漲和實際購買力的降低。如果拿一個國家的產品與世界其他產品相比,較低的生產率往往會提高勞動力成本并導致企業(yè)產品在全球市場的劣勢地位。
組織和生產率
在公司層面上,生產率水平最終會影響企業(yè)的盈利水平和競爭力,以及非營利性組織的總成本。關于公司價值的決策常常以它的生產能力水平為前提。
在提高組織的生產率方面也許沒有其他資源像人力資源那樣引人注目。人力資源系統(tǒng)中許多活動都可以影響組織和個人的生產率。工資水平、評估系統(tǒng)、培訓政策、選拔方法、工作分析與設計、報償系統(tǒng)都與生產率的提高有著直接關系。
用來衡量組織人員生產率的有效方法是考慮單位勞動力成本。通過使用單位勞動力成本,可以看出支付高工資的企業(yè)如果能保證足夠高的生產率來抵消成本,那么它仍然可以具有競爭力,因而較低的單位勞動力成本是人力資源戰(zhàn)略的基礎。
提高生產率
美國公司曾經用了10年的時間來提高組織的生產率。其中,許多措施和努力都放在了人力資源方面。早期的措施有減小規(guī)模、重新設計和安排工作、擴大計算機的使用范圍、提高員工的工作強度和工作時間。這些措施在一部分公司是非常有效的。在以后階段,圍繞提高勞動率的想法有:
- 外包。與企業(yè)外部人員簽訂合同,讓他們執(zhí)行以前由企業(yè)內部員工做的工作。例如,如果一家生產型公司發(fā)現(xiàn)用UPS來運輸產品比用自己的員工更合算的話,那么它會選擇UPS。
- 通過投資設備使得員工的工作效率更高。一般來講,在每位工人身上投資的設備越多,其產出就越多。
- 用設備代替人力。一些工作必須用人工完成,而另一些工作則要借助于機器設備,這些工作不需要更多的腦力,人工難以實際操作,而且要求更高的精確度。
- 幫助工人更好地工作。重新設計和制定過時陳舊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和工作規(guī)則,同時力爭找到幫助員工提高效率的工作方法。
- 重新進行工作設計。一些工作可以重新設計以使工作變得更容易、更迅速、回報更高。這些變化都可以提高生產率。